2025年,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热烈展开,会议中,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动向成为热议话题。在此次论坛上,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进行了演讲,他的发言为机器人行业勾勒出一幅崭新的图景,受到了广泛关注。
行业增长态势佳
2025年8月8日至12日,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市亦庄开发区成功举行。9日上午,主论坛环节吸引了大量参与者,观众席上座无虚席。宇树科技的创始人兼CEO王兴兴指出,在2025年上半年,机器人行业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繁荣景象。得益于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促进作用,整机制造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的平均增长速度实现了50%至100%的显著提升。这种来自需求端的强大推动力在行业内极为少见。
曾反对做人形机器人
王兴兴在早年阶段明确表态,对研发人形机器人持反对态度。他在大学时期曾投身于双足机器人的研发工作,并深刻认识到这类机器人拥有巨大的商业前景,然而,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挑战同样不容小觑。在2021至2022年期间,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了显著的发展,众多顶尖企业的关注使得公众对人形机器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尽管宇树科技在这一年中并未进入人形机器人市场,但依然吸引了大量客户对其产品表示了购买兴趣。
模型问题待解决
王兴兴强调,当前机器人行业对数据的关注度较高,但在模型研究方面存在不足。这主要是因为模型架构设计不够出色,且缺乏一致性。即便数据资源丰富,若模型质量不高,也难以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。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,迫切需要突破。
期待GPT时刻
王兴兴明确指出,若条件允许,人形机器人预计在1至3年时间内有望达到类似于GPT的突破性进展,最迟可能在3至5年内实现。在此之前,语音AI技术虽已发展了十余年,但其实用性一直不高,直至达到某一关键点才实现了质的飞跃。目前的人形机器人AI技术尚未达到那个临界阶段,只有当它们在陌生的环境中能够遵循指令完成既定任务,我们才能认为它们已经接近了那个重要的时期。
技术重心方向明确
王兴兴揭示了未来2至5年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三大重点方向。首先,便是致力于构建统一的端到端智能机器人大模型,这将提升机器人处理信息的效率。其次,则是致力于研发成本较低、寿命较长的硬件,并实现超大批量生产,以降低机器人应用的门槛。最后,则是以分布式技术为核心,打造低成本、大规模的算力,进而增强机器人的计算能力。
通用型机器人愿景
王兴兴希望公司研发的机器人能成为一款通用的仿人形机器人,此类机器人能够适用于工厂生产、舞台表演和家庭生活等多种场景,而非仅限于某一特定用途。目前,宇树公司的多数员工正专注于提升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中的操作技能。
公众对于人形机器人何时能达到GPT级别的发展水平普遍感到困惑。我们衷心希望各位能够点赞、分享,并踊跃在评论区展开讨论,共同深入探讨这一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