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僚作风持续给基层带来难题,国家经过长时间治理,新政策文件公布后情况出现转变。基层工作人员能否切实减轻负担,成为社会各界密切注视的焦点。
教师感受形式主义之痛
某沿海城市一所大学的在岗教师毛丽,经过五年工作实践了解到,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时段被用于处理缺乏实质意义的工作流程。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,形式主义是长期困扰基层公务员的一个难题。基层公务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在许多不具备实际作用的工作环节上,对整体工作效能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。
规定出台带来减负希望
《若干规定》发布之后,根据对基层干部的采访,该文件被认为有助于减轻工作负担。某些机构依照文件内容推行了“量化考核”的调整,例如废除了基层走访数量的硬性指标,并且政务账号的更新转变为“非必要不报”。这些调整使得基层干部对减轻负担看到了希望。
实际工作调整初显成效
西南地区某市人社局于一个月前获悉考核方式依据《若干规定》进行变更,华南理工大学郑方辉认为,先前基层干部由于缺乏制度保障,工作职责界定不清,当前考核调整后,工作安排更为科学,基层干部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更关键的任务。
基层减负早有迹象
基层对于形式主义带来的负担,在微信工作群以及政务账号上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征兆。2019年被确立为“基层减负年”,旨在集中处理一系列相关难题。然而,部分政务账号发布的内容水准不高,关注度较低,主要功能是为内部汇报和考核服务。
减负落实面临挑战
虽然会议数量已得到有效压缩,但武汉大学吕德文指出,部分会议难以简化,基层单位只能调整活动方式。李怡所在机构表面减少会议,实际上是将大型会议转变为小型会议。这表明,在减轻负担的执行阶段遭遇了诸多困难。
解决问题有待努力
基层公务人员能够通过行政系统提交负担减轻的反映。以往基层具备自主安排任务的能力,而今上级实施具体化任务部署,基层仅能勉强应对。陈文琼指出,若要改善形式主义现象,必须清晰界定基层的职责范围。
基层形式主义减负的改进工作,应从哪些具体层面进行着力?期待在留言区发表见解,同时请对本文进行点赞及传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