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被闲置的矿洞,如今摇身一变变成热门的游览景点,黄岩石窟究竟发生了怎样不可思议的变化?咱们一块儿去发现它的生态旅游和文化发展过程。
废弃矿坑的逆袭
浙江台州的黄岩石窟有三座,占地面积达到两万平方米。原先这里机器声不绝、尘土飞扬,是一处采石场。到了2023年,情况有了变化,当地政府携手清华大学的设计师们,按照“建筑针灸”的原则实施保护性生态改造。那些原本生硬的金属围栏换成了石头和木材的样式,岩窟借助声光电手段进行调节,转变成了充满暖意的艺术场所。团队还对近4700个点位加固除险,让自然景观重焕生机。
文化交流新空间
1号窟被设计成“城市文化交流场所”。每天有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,人们买一杯冷饮,在此纳凉消暑。大家围着坐下,观看本地民谣乐队的表演,感觉非常悠闲自在。这个空间不仅是人们消闲的地方,也成了市民互动交流的平台,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,能够得到放松并相互沟通。
环保手作展风采
景区里设有两种特色展览,一种是围绕石头展开的艺术展,另一种是关于旧物改造的手工展。人们把废弃的奶粉罐制作成了长颈鹿的形状,又用废弃的塑料和木板制作了台灯。这些作品可以拿回家去,也可以留在现场作为展览的一部分。家长们表示,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把旧物变成宝贝的乐趣,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,这种环保的思想在孩子心里生了根。
文娱体验焕活力
2号窟是一个用于进行沉浸式文娱活动的场所,里面每月会安排音乐、戏剧等类型的演出。此外,这里还会举办一些品牌推出的新产品发布会以及网络直播节目。这个原先已经闲置了上千年的矿洞,如今转变成了一个既拥有自然风光又能够承载文化活动的公共场地,因此吸引了很多活动选择在此举行,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黄岩石窟的独特之处。
游客纷至沓来
黄岩石窟开张半年来,接纳了三十五万访客,这说明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,游客在此可以观赏风光,也能体验各类文化活动,满足各类群体的需要,变成人们休闲放松的新去处。
村民共享红利
黄岩石窟的变迁,引起了游客的关注,也为村民带来了好处。一些村民因此在家附近找到了工作,使村子的集体收入增加了340万元。生态文旅的发展,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受益,日子越过越好,也更加愿意守护这片风景。
看到黄岩石窟实现了显著改变,你是否也盼望周围能涌现出更多类似的文旅融合工程?欢迎到评论区表达你的见解,同时记着给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