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些时候,在京城和沪上的中上阶层之间,星级名店代表着高雅的格调,可现在它们却大多停业出让,造成这种悬殊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?
昔日光环
近些年,米其林餐厅在一二线城市的中产群体中异常火爆。那时,朋友圈里流行展示优质生活,只要发布一张米其林餐厅的菜品图片,无需多言,明白人就能看出这是身份的体现。在北京、上海,很多人会特意提前很久预约米其林餐厅。它之所以如此受欢迎,“身份展示”起了重要作用,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标榜地位的标志。
现状惨淡
没过多久,过去备受追捧的场面就消失了。不少米其林餐厅选择停业转手,就连老饕们也不再提及了。在北京和上海这些繁华区域,原先喧嚣的米其林餐厅如今变得门可罗雀。随着大家腰包变瘪,老顾客们开始琢磨,花大价钱吃一顿饭,除了在社交圈里装点门面,实在没什么实际意义。
消费转变
和那些缺乏生活气息的饭馆比起来,像火锅、烧烤这样的吃食更讨人喜欢。在大城市里,辛劳完一天,大家更乐意选择去吃一顿火锅或者烧烤,既能吃得舒坦,又能得到放松,而且不用为花钱太多而烦恼。现在有更多人明白,吃饭是为了让嘴巴舒服和享受当下,并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。过去人们讲究吃得更排场,现在大家更在乎花钱能不能买到实惠。
节奏冲突
米其林的评价体系源自欧洲,注重从容的用餐感受、精湛的烹饪手法和精美的餐具布置。在巴黎、伦敦等城市,这种标准已成为当地生活的一种常态,然而在生活步调迅速的大都市中,就显得不太合适。一次米其林大餐通常需要三个钟头以上才能吃完,菜肴虽然精致,却往往让人吃不饱,这对于那些适应快速生活和追求性价比的顾客来说,构成了不小的障碍。
竞争压力
街边的饭馆,还有新开的餐厅,做的菜味道好,服务周到,地方也舒服,已经比得上米其林餐厅了,甚至更合中国人的口味。很多开餐厅的人说,能不能被米其林选上,不一定就能赚大钱,有时候反而会招来麻烦。一旦被选上了,房东就要涨房租,卖东西的人也要抬高价钱,餐厅在买食材和请人上就要花更多的钱,特别是那些做西餐的,压力会更大。
未来走向
高端餐饮并非没有销路,关键是要摸索出符合本地风俗和经济状况的途径,不能照搬外来的规范。往后做餐饮,不管是米其林星级还是本土企业,能够留存下来的,必定是让人吃得顺心、花钱合算的。归根结底,咱们中国人传扬名声,不在于定价高低,而在于是否真正让人满意。
人们猜测今后的顶级饭店能否再次在中国变得热门,敬请留言,请点喜欢,也请转发。